
“建筑是人的想象力驾驭材料和技术的凯歌。建筑是体现在他自己的世界中的自我意识,有什么样的人,就有什么样的建筑。”——赖特
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。从建筑的起源来看,远古人类的凿山为穴,构木为巢与当今的起高楼、盖别墅为家,除了形式上的粗陋与精致之别,功能上的单一向丰富的过渡,其内在精神始终没变,一直是以人的需求为终极考量。同样的,室内设计和人的关系也充分体现了人类意志的延伸。无论一个空间是选择欧式风格还是东方格局,无论它的表现手法是侧重抽象的极致还是共生的极致,无论它在材料的选用上是偏爱自然元素还是科技产品,是突出人工的痕迹,还是器重自然本色,所有的问题最终都取决于人的审美和意愿。任何一个空间效果的呈现,绝不是符号和形式的随意“拼贴”,一切设计都是为了烘托人的活动、滋养人的精神而存在的。设计是一座精神桥梁,帮助人们找到自己内在的精神归宿。它用建筑的手法去投射人的内心独白,去感知和实现他们的真实需求,去找到人与建筑、与空间的某种契合:或许是一种熟悉的情境,或许彼此气质相投,它的阴晴冷暖引发你的喜怒哀乐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好的设计,不在于空间本身的奢华形式或者高档材料,最关键的是能让空间与它的所属者产生情感共鸣。正如智者所言:心之安处,方是雅居。